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华映科技重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华映科技重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商誉减值暴雷,今年集中爆发?
那肯定是前几年吸收合并或控股合并往上市公司里装入了不少资产,然后因为收购的资产业绩不达标,不理想,所以需要做商誉减值咯。
商誉是怎么产生的?那就是溢价收购产生的。也就是收购时支付的价款超过被收购资产的账面公允价值的部分。
商誉为什么要减值?因为商誉每年是要做减值测试的,一旦被收购的企业业绩不达标,就需要计提商誉。很多公司就是通过商誉这个利润存储器来调解利润,想让股价涨的时候,那么收购时多算商誉,少算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少,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就少,费用少了,自然每年公司的利润就多了。等股价炒完了,利润存储器的招式用完了,利润变不出来了,既然这样,何不破罐子破摔,把商誉也一次性计提了,来个财务大洗澡,然后轻车上路,重新开始!
去年商誉格外多,一个是监管部门对商誉这东西监控的严格了,一个是很多企业股价在低位,正好来个财务大洗澡后,然后重新倒腾资产做业绩,放利好,再割小波韭菜咯。
关于什么是商誉?如何规避商誉暴雷风险。我们事务所写过相关文章,可以找来看看。
如果我们做股票投资时首先把商誉这个可能爆雷的点给规避了,那我们踩雷的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能赚多少收益我们先别考虑太多,至少我们得先保证自己的本金不会遭受巨大的亏所嘛。要知道本金亏损10%,只需要再盈利12%就能回本,如果你本金不小心亏损50%,那么你需要盈利100%才能回本哦,难度增加了好几倍!
首先,这种现象现在有统一的说法,叫业绩洗澡。每次熊市期间总会有上市公司进行这种操作。只是每家公司操作的重点可能不太一样。例如有的公司会对应收账款调减,有的公司会对存货调减,有的可能会对投资产品调减。普遍性的资产调减的行为从动机上可以解释,在外部环境和市场预期较差的背景下,公司的股价和业绩均存在很大的压力,因此上市公司倾向于把本来的小亏、小赚都干脆做成大亏,把基数拉低,为以后股价的上涨尽可能留出充分的上涨空间。
其次,至于像2018年这种普遍对商誉进行减值的情况历史上确实不多见。要知道,2015年亏损主要还集中在行业产能过剩等原因。最近大规模的商誉减值,跟几年前上市公司风控的并购有很大关系,随着并购对赌期限的结束,并购标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将不再有交易对手进行补偿,减值风险自然无法再隐藏。
最后,年初财政部的有关部门还释放出未来会对商誉会计处理进行调整的口风,明确提及把目前商誉可以一直挂账的方式改为按某种方式进行年度摊销。这也会导致高商誉的企业未来几年业绩有很大下行压力。不如干脆趁着新规没有实施前先把商誉减值都一次性计提充分。
综合以上几个情况,可以认为根本上是因为过去几年上市公司大量并购行为的导致大量商誉的产生,而价值最终要回归基本面。直接原因是外部环境和市场预期的悲观导致企业一致选择了这个时点大量计提商誉减值。正所谓,法不责众吧。
说句题外话,前几天银保监会发文鼓励保险公司投资权益股票。想来,监管机构大概也是乐于见到这种大规模商誉减值情况的吧。
这个问题挺好,提法比较有价值。
这两天持续的出现暴雷***,每天都是几十家公司跌停,原因是业绩预亏,实则就是商誉给闹的,很多人或许还不太了解什么叫商誉,我简单说一下。
……
通俗一点来讲,商誉就是前些年,公司买了高溢价的资产(公司),这几年出现了经营不善或者是导致存货积压过多,同时较多的外债无法收回,这样的一笔名为亏损的资金,就放到了商誉里边,有的公司没有商誉,有的公司高达几十个亿的商誉。
……
没有收购,就不会有商誉,对于商誉最简单的理解,比如甲公司要收购乙公司,某时刻乙公司的公允价值为5个亿,而甲公司可能为了体现该收购项目的重视,于是花了10个亿买下了乙公司,那么,10亿-5亿=5亿,这多花的5个亿就是商誉了。
去年11月份的时候,监管层发布了《商誉减值》,明确了相关的制度,我记得当时A股的商誉已经突破了1.4万亿,而今年,监管层同样要求严格报损,所以,上市公司此时也是无计可施了,有的商誉恐怕已经憋了好几年了,所以,有的公司选择了一口气排出来几十个亿。
……
所以,与其每年摊销商誉导致每年亏损,还不如一次性把这些破事儿给料理了,2018年年报亏损,实则大多公司本身并无影响,短期看自然得跌,但长期看,明年这些公司年报恐怕是成几十倍的预增了,现在跌去的又算什么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华映科技重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华映科技重组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